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方法
(1)构建开放式创新实践平台,解决专业主线中实践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的问题。
从能力本位出发,构建由“专业社团—创新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三位一体开放式创新实践平台,设计递阶式项目化任务,通过在专业社团夯实基础、在创新工作室集中训赛、在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孵化,实现从“样品—作品—产品”的能力跃升目标。按共建共享建设原则,最大限度实现平台的实践主体、过程、资源开放,通过学训赛研卓越人才培养路径,将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素质养成有机融合,促进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可持续发展原动力。
(2)创建“分类选拨、分层训练、分组管理”平台运行机制,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根据学生基础和兴趣爱好,按差异化需求分工编组,实现分类选拨。以项目为驱动,通过“传帮带”团队培养,从体验、模拟、开发到创新进行分层训练,实现能力逐次递进。实施项目化分组管理,校企双导师监督指导,制度化推进项目进程,搭建交流平台,展现学生风采,满足学习成就感,激发学习内生动力和积极性。
(3)推动校企多元深入合作,解决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工匠精神意识浅薄的问题。
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培养环节中充分融入产业、企业、市场等要素,推动校企双方在联合培养、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多元合作,让学生感受真实情境,通过技术技能增长增强自信心,发现自身价值,在学思践悟中培养勤奋敬业、执着创新、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