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的天空泛出一抹亮色,阵阵晨风拂面而来,送来了丝丝凉意。我无限热爱着新的一天,今天照射着恩村的太阳,又或者是明天在恩村落幕的黄昏吸引着我,这一切都使我留恋。
早晨是新希望的开始,格外热闹,大老远我就听到了最忠诚的伙伴——村支书正在给一群青年人讲述着这里发生的故事。我最开心的就是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面孔,我知道,我们的故事要在他们的脑子里溜一遍,然后在他们心里留下浓厚一笔!想想也是,我们的故事跨越百年,足够精彩、足够震撼、足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出生于明万历年丙午年间,拥有强大的神秘力量,在这待了很久的时间,守护着整个恩村的安宁,还护佑着每一位村民的幸福,这里的历史我是最了解不过的了。蒙天民上任后,殚精竭虑为官,构建营房公宅,建立官衙县府,修筑城墙堡垒,建筑水运码头,设立第一个县学馆,使县城初具规模,为仁化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宋宁宗皇帝知道后,恩赐在恩村为其家族建立了家庙。自此以后恩村蒙姓人仕途豁达,官运亨通,人才辈出,又相继出了蒙应龙、蒙英昴、蒙渊龙等进士,故有“一门三进士、三房七祠堂”之称。而我也是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才能现身于世科祠。
但是,我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有一天,我眼观四方,看到一队人服装统一,帽子上还有一颗红色的大星星,气宇轩昂,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历经风雨但仍然屹立不倒。我听说近段时间外面乱得很,大家都不敢出门,没有村民在外面,他们在外面徘徊了许久,最终才让一个个头小又面善的小男孩敲响了一户人家的门。这一敲,敲响了恩村的变革之路。在没有取得村民的信任时,他们的改革之路格外艰难。我可是听外面的神传来消息说过了,这些头上戴帽子有颗大星星的人厉害得很,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巨变,我一直渴望他们来到我这变革一下,这下可算盼到他们了。
这里的村民都是老顽固,不问苍生就问鬼神,为了帮助他们,我决定当晚就入梦。有一些村民没有令我失望,开始劝诫地主、土豪捐赠粮食物品。然而还有一些冥顽不化,抗拒革命的土豪劣绅,我入梦吓唬他们也没什么作用,这些人在利益面前,居然连最信奉的鬼神都不怕了。最终,他们被没收财产,所没收的财产除作补充部队给养外,大部分分给了恩村的贫苦百姓,简直是大快人心。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我知道了这些头顶红星的人叫什么了,他们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1934年11月4日,铜鼓岭阻击战发生了。战斗历时两天一夜,双方伤亡惨重,在这次战斗中受伤的部分战士,从阵地撤下后在恩村临时救治站治疗。有的战士因伤势过重,牺牲在此。主力红军离开城口后,有些伤重的红军战士被当地反动武装杀害,被村民偷偷掩埋在恩村附近。看到这些战士死去,我心力交瘁,无能为力,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的洪潮中,不落下任何一个城市、县镇、地方,他们把这些城市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拍打出更大的浪花。
经过这些事后,我就经常关注这些可爱的红军,也知道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我也感受到了红军的不屈不挠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这是一种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个人,为了理想和信念而战斗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我会让它成为我保护恩村的动力。今天,我看到了这些年轻的面孔,他们身穿红色马甲,这红色倒是和红军旗帜的颜色一致,背后印上了“志愿者”三个字。听说他们是来这里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看到他们敢于迈出乌托邦,勇于实践感悟,访聚百强乡镇,擘画乡村振兴蓝图,我也甚感欣慰。
扩音器的声音拉回了我的思绪,听到他们介绍每年秋收结束,进入一年的冬闲时节,村中长老便召集蒙氏各房子弟、其他姓氏代表组成的“恩村香火龙理事会”,公议春节舞香火龙事宜。扎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草龙扎制先从龙头开始,扎龙人先用韧性好的竹片弯成两个大圈,附以稻草,然后组合成张开的龙嘴,固定在用稻草的扎制粗硕的龙颈上,购置龙珠嵌于口中。再根据龙头轮廓,扎制昂起的龙角,龙的眼睛则用两束稻草做成锥形,端部包以红布代替。龙头的造型代表着整条龙形象和精神状态,必须霸气而又不失和蔼,硕壮而不失愚钝,尤其不能太重,这就需要扎龙人有良好的艺术特质、舞龙经验和扎制功底了。
香火龙也代表着整个中国,龙头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龙身代表着各个民族,东方这条巨龙不再喘息,展翅腾飞。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把握好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价值支撑;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各类红色资源,将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代代传承下去,在不断提高人民精神境界中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岁月流转,恩村的历史发展与中国发展交织在一起。整个中国蓬勃向上,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今天的中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如今,世界正经历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而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中心,奏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乐章!
“快看祠堂中央”,这一声吸引了队伍所有人的目光,它就伫立在那,是历史的沉淀、是时光的痕迹、是历史的代名词、是过去的见证者,而我们借它得以 窥探历史。
文/林家丽 核稿/胡培业 责编/吴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