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紧密结合韶关红色文化资源,淬炼昂扬斗志,坚持“一体三维五融”(打造党建+党史共同体,搭建红色课堂、红色实践、红色网络三维平台,构建理论与实践、课堂与校园、重难点与热点、讲授与交流、线下与线上五融合),打造“党建+红色文化N”(N是红色课堂、红色实践、红色网络),全面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性、实践性、时效性、主体性和实效性,让韶关红色基因浸润松山学子。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年共举办43期“党课开讲啦”、8场青马班培训、20期红色影院、10场主题实践活动、10场乡镇社区宣讲以及4场红色实践教学,累积培训10000余人次。其中,1人微党课获省三等奖,3人进入韶关市曲江区宣讲团,3人成为韶关市“百人下乡镇”宣讲团成员,1人成为共青团韶关市青年讲师团成员,1人入围广东省青年讲师团。
打造移动红色课堂,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课堂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依托课堂,开展理论教育和宣讲活动,打造红色课堂。充分利用学校思政课堂、党课开讲啦、青马培训班、弘毅大讲堂等校内课堂和“下乡镇、下社区、进机关”宣讲与帮扶社会宣传,打造移动的红色课堂,讲好韶关革命故事,使广大青年学子、党员、机关干部在党史学习中深化了对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的认识。
打造多样红色实践,让红色文化“靓起来”
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和党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其学以致用、以学促用。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打造形式多样的红色实践活动,以“主题汇演”“征文”“朗诵”等形式广泛号召师生同学同演,分享学习体会,同时组织开展红色影院、党日活动、红镇帮扶、革命遗址参观等校外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使广大党员、机关干部、青年学子在党史学习中感悟真理伟力,体味信仰味道,明了使命担当。
打造行走的红色网络,让红色文化“传起来”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把红色文化教育线下宣传同线上推广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同上一堂党史课”平台,发挥网络新阵地服务功能,打造全天候、不打烊、行走的党史学习教育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粤北红色文化研究工作室”以研促宣,汇编了韶关红色革命文化学习资料,形成红韶游记系列合集。同时利用“红韶记”微信公众号将静态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转化为动态可观可感的鲜活教材,让红色文化入网传承接续下去,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党史的意识,推动党史知识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2020级行政管理2班学生姚桂怡在培训中表示:“建党百年,历经多少峥嵘岁月。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通过对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的学习,我校师生深刻领悟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内涵,并自觉将其融入血脉,内生为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强劲的前行动力,勇担历史重任,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核稿/范卉敏 责编/吴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