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 >> 松山故事 >> 正文

“数智赋茶乡,网育新青年”——广东“百千万工程”罗坑茶园实践育人案例

发布日期:2025-09-19  点击:[]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一)项目主题

“数智赋茶乡,网育新青年”——以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室为核心,联动辅导员工作室、新闻传播、数字媒体、旅游管理等专业师生团队,依托广东“百千万工程”罗坑茶园实践基地,通过“实践调研+内容创作+数智服务+网络传播”的模式,实现“网络素养提升、思政教育落地、乡村振兴赋能”三重目标。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合照

(二)项目思路

1、核心目标:紧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广东“百千万工程”要求,以罗坑茶园为实践载体,让师生在服务茶乡发展中提升网络育人能力,在网络传播实践中深化思政认知。

2、实施逻辑:构建“校地联动、专业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工作体系——高校侧聚焦“网络思政产品打造、师生网络素养培养”,罗坑茶园侧聚焦“品牌推广、技术升级、文旅融合”需求,通过“问题导向式实践”(解决茶园实际难题)与“价值引领式传播”(传递乡村振兴正能量)相结合,实现思政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双向赋能。

3、关键路径:分“调研诊断—内容生产—数智赋能—传播育人—总结升华”五个阶段推进,将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明教育、数智技术应用贯穿全流程,既为罗坑茶园提供切实支持,也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探索“实践+网络”的创新路径。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茶厂调研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本项目由外语商务学院团委牵头,联合辅导员学工组、外语商务学院(新闻传播、数字媒体、旅游管理等专业师生团队),组建“数智赋茶乡,网育新青年”团队,分8个月(2025年1月—9月)完成,具体过程如下:

(一)第一阶段:实地调研,锚定“网络育人+乡村需求”结合点(1个月)

1、调研团队组建:选拔20名师生(含网络思政骨干、学生党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辅导员),开展前期培训,重点学习“百千万工程”政策解读、网络传播伦理、茶园调研方法,提升团队“实践观察+网络表达”能力。

2、茶乡深度走访:分3组进驻罗坑茶园及周边村落,通过“座谈+访谈+实地勘察”形式,收集核心需求:

品牌弱:罗坑茶历史悠久(清代为贡茶),但缺乏网络曝光,仅靠线下散户销售,年轻人知晓度低;

技术缺:茶农多为中老年人,不会用短视频、直播等工具推广,茶园种植、加工的数字化管理不足;

文旅散:茶园与当地古村落、生态资源未联动,缺乏“茶文化+旅游”的整合传播内容。

网络素材积累:师生用短视频+直播+图文”记录调研过程,拍摄茶园风光、茶农劳作、制茶工艺等素材10余条,开设“松籽游韶关”视频号,累计发布5期,既为后续创作铺垫,也让师生初步掌握“真实场景下的网络内容生产”技巧。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队员体验采茶

(二)第二阶段:内容创作,打造“茶乡特色”网络思政产品矩阵(4个月)

讲好茶乡故事、传递振兴力量”为核心,师生团队联合茶农、村干部,创作多形态网络思政内容,覆盖“认知—情感—行动”全链条:

1、“罗坑茶·千年韵”文化传播系列

短视频:制作《寻韵瑶山茶》《云涧一盏红》等微纪录片,邀请茶农出镜讲解,融入“坚守匠心”“传承文化”思政元素;

图文推文:在学院网站推文5篇,记录老茶农坚守茶园、年轻茶人返乡创业的故事,其中青春助力“百千万”系列《青年非遗行动:寻茶·承艺·淬匠心和寻迹罗坑瑶乡》,《邂逅70年代老茶厂的“时光制茶术”》获得师生一致好评并转载。

茶艺大赛:积极参与并助力我校与韶关市联合举办的“大学生茶艺大赛”。团队成员不仅作为参赛者展示所学,更将实践中融入比赛,成为连接理论与现实的生动案例,为大赛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2、“百千万·茶乡变”乡村振兴系列

访谈非遗传承人:王荣合是罗坑红茶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从事制茶多年,随着罗坑生态旅游业的兴起,把旅游体验融入茶产业中来,在传承推广非遗文化的同时,更好地推介猴采红茶叶品牌。除了制茶外,她还要给前来研学的同学们讲解制茶工艺,手把手地教同学们炒茶。在罗坑,很多人像刘厂长一样,既做茶叶,又搞生态旅游接待,跨产业的交叉互补,实现了经济收益的再增长。

3、“青力助农”实践纪实系列

学生Vlog:鼓励参与师生拍摄《松籽游韶关茶乡实践日记》,记录“教茶农拍短视频”“帮茶园设计LOGO”“调研茶旅融合方案”等过程,展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实践感悟,在校园新媒体平台推送,引发学生“如何用专业助力乡村”的讨论。

松籽游韶关视频号网页截图

(三)第三阶段:数智赋能,搭建“校地协同”网络服务与育人平台(2个月)

1、茶乡数字推广:针对茶农“不会用、不敢用”网络工具的问题,师生团队进行指导(含短视频拍摄技巧、直播话术、微信小程序运营指南),手把手教学短视频,通过线下“旅游从业人员培”培训(3天,覆盖80余人)+线上社群的方式,帮助茶农掌握基础网络推广技能。

旅游从业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合照

2、茶园“微官网”与新媒体矩阵搭建:协助茶园注册官方抖音、微信视频号,设计标识(LOGO、封面模板),搭建简易微信小程序,由师生团队与茶农“1对1”结对,指导日常内容运营,解决茶园“缺平台、缺运营”难题。

(四)第四阶段:总结升华,推动“实践成果”向“思政成效”转化(1个月)

1、成果梳理与传播:汇总实践期间的网络产品(短视频、推文、直播数据)、服务成果(茶农培训人数、茶叶销量增长、平台搭建情况),通过学校官方渠道、“百千万工程”相关平台发布,扩大案例影响力。

2、师生感悟提炼与分享:组织参与师生开展“网络思政实践分享会”(线上线下结合),20名师生代表结合实践经历,分享“从‘拍视频’到‘懂乡村’”“从‘学技术’到‘明责任’”的转变,在辅导员工作例会、新生入学教育中作为思政素材使用。

3、育人模式总结与优化: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思政专家、专业教师、辅导员共同分析项目成效,提炼“‘实践调研—内容创作—服务赋能—总结升华’四维网络育人模式”,为后续高校网络思政结合“百千万工程”等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突击队队员在茶园直播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1、师生层面:网络素养与思政认知“双提升”

网络素养:20名参与师生中,15人掌握短视频策划、直播运营、小程序搭建等技能,1名学生团队创作的茶乡短视频获省级“多彩乡村共谱新篇”系列实践活动优秀作品三等奖;

获得第十七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活动之广东大学生农产品包装设计竞赛三等奖;

思政认知:实践后问卷调查显示,85%的师生认为“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从‘书本’走向‘现实’”,90%的学生表示“更愿意用专业技能服务社会”,涌现出5名“返乡助农”志愿者(假期持续为茶园提供线上运营支持)。

2、 茶乡层面:品牌影响力与产业发展“双突破”,罗坑茶园官方新媒体账号累计涨粉,相关话题罗坑贡茶云端飘香百千万工程茶乡变累计阅读量大幅度增加,茶园知名度从大大提高。

3、学校层面:网络思政与社会服务“双融合”,本项目广东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 1000 个省级重点团队;“茶颜“乐”色,打造乡村茶旅一体化服务队”在2024年乐昌市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中表现突出,评为优秀团队;

突击队队员访谈非遗传承人

(二)核心经验

1、“需求导向”是网络思政实践的根基:紧扣罗坑茶园“品牌推广、技术升级”的真实需求,让师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开展网络内容创作与数智服务,避免了网络思政“空对空”的说教,实现“做中学、学中悟”。

2、“专业协同”是提升育人效能的关键:整合新闻传播(内容创作)、农业科技(技术支持)、思政(价值引领)等专业力量,让师生既能发挥专业优势,又能在跨学科协作中理解“乡村振兴需要多元能力支撑”,拓宽思政教育的维度。

3、“校地联动”是实现双向赋能的保障:通过建立实践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形成“高校输出人才与技术、地方提供实践场景与需求反馈”的闭环,既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了高校智慧,也为高校网络思政找到了“接地气、有温度”的实践载体。

突击队队员与非遗传承人合照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深化内容创新,打造“茶乡+”网络思政IP

1、围绕罗坑茶园“春采茶、夏品茶、秋制茶、冬研学”的四季特色,策划“茶乡四季”系列微综艺,邀请高校师生、返乡青年、文旅博主参与,融入“生态保护”“非遗传承”“青年创业”等思政主题,提升内容的观赏性与传播力。

2、开发“罗坑茶文化”数字文创产品(如茶主题表情包、虚拟采茶体验H5),结合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如“茶文化节”“网络文化周”)推广,实现“茶乡文化”与“校园思政”的深度融合。

(二)拓展数智应用,完善“全链条”服务体系

1、升级茶园小程序功能,新增“电商直播带货”“茶农在线培训”模块,联合高校电商专业师生,为茶园培养“本土直播团队”,实现“从平台搭建到持续运营”的全流程赋能;

2、 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制作罗坑茶园3D全景地图,结合VR设备打造“云端茶园研学”项目,供高校学生、中小学生在线体验采茶、制茶,扩大“网络育人”的覆盖范围。

(三)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常态化”育人实践

1、建立“校企地”三方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1次),及时对接茶园需求、调整实践计划,将罗坑茶园实践纳入高校“思政实践学分”体系,鼓励更多专业学生参与;

2、组建“茶乡网络思政志愿服务队”,吸纳全校对“乡村振兴+网络传播”感兴趣的学生,定期开展线上内容创作、线下技术帮扶,形成“一届带一届、持续服务”的良性循环。

(四)扩大辐射范围,打造“可复制”示范案例

1、总结本项目经验,形成《高校网络思政助力“百千万工程”操作指南》,通过高校联盟、思政工作研讨会等平台推广,带动更多高校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如水果种植、乡村旅游)开展类似实践;

2、联合广东“百千万工程”重点帮扶镇(村),筛选2-3个与罗坑茶园类似的农业项目,复制“内容创作+数智赋能+网络育人”模式,打造“一镇一特色、一村一案例”的网络思政实践品牌。


分享|

上一条:粤北秋韵:一幅流动的山水诗画
下一条:当传统神话IP遇上新时代的灵魂

关闭


书记信箱 : gdssptsj@gdsspt.edu.cn

校长信箱 : gdssptxz@gdsspt.edu.cn

电话 : 0751-6501658

地址 :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南华

版权所有©2021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备案号 : 粤ICP备11020318号-3            粤公网安备440205020001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