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境)常识与注意事项

作者: 时间:2021-02-28 点击数:

一、出国前的准备

1护照:出国(境)均应持有护照或相关旅行证件。遇有关当局检查时应予出示。护照办好后,还应申请前往国家(地区)和经停国家(地区)的有效签证。个人拿到护照后,应检查一下姓名、出生年月日、出生地点等情况是否正确,然后在签字格签上自己的名字。护照要随身妥善保管,不要污损,不可涂改,不要遗失,如遇遗失,应立即与所在地我国驻外使领馆联系,补办旅行证件。

2签证:签证是一国官方机构对外国公民入出国境或者在本国停留的许可证明。签证一般均做在护照上。少数特殊国家或地区因特殊情况,会签发另纸签证,即签证做在另外一张纸上,与护照同时使用。还有一些国家为代表团、旅行社发放团体签证,不直接做在护照上,而是做在一印有全团人员名单的纸上。签证种类有:入境、入出境签证、过境签证等。其中又分为一次、二次或多次入境签证。出国时,应持办妥必要的签证的护照。有些国家与我国签证互免协议,持相应类型护照的人员前往互免签证国家,可免办签证,但持因公普通护照、公务护照和外交护照人员需同时持有外交部授权单位外事部门开具的《出境证明》。

3置装:置装前可多了解前往国家的气候,适宜穿着何种服装。

4机票(车、船票):机票买妥后应检查一下:飞机的班次、日期、途经城市、到达城市是否正确,机票上姓名拼音是否与护照上姓名拼音一致。然后检查班机座位是否得到确认(即“OK”)。机票上都注有姓名、不可转让。

二、入出境手续

任何国家对入出境旅客均实行严格的检查手续。办理这些手续的部门一般设在旅客入出境地点,如机场、车站、码头等。

入出境手续包括:

1边防检查:很多国家由移民局负责,主要是填写入出境登记卡片(有时在飞机上填写)、交验护照、检查签证等。

2海关检查:一般仅询问有否需申报的物品,或填写旅客携带物品入出境申报单。必要时海关有权开箱检查所带物品。各国对入出境物品管理规定不一,一般烟、酒等物品按限额放行。文物、武器、当地货币、毒品、动植物等为违禁品,非经特许不得出入国境。

3安全检查:近年来由于劫持飞机事件的发生,对登机旅客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主要是禁止携带武器、凶器、爆炸物等。检查方式包括搜身、过安全门、用磁性探测器检查、红外线透视等。

三、乘飞机

1、乘飞机时尽量轻装,手提物品尽量要少,便于放在座位上方的行李架内。能托运的物品,随机或分离托运。一般航空公司规定手提物品不得超过五公斤,且受体积大小限制。可携带雨伞、大衣、手杖、相机、半导体收音机、途中看的书报等,随机托运行李一般头等舱四十公斤,公务舱三十公斤,普通舱二十公斤以内免费,超过部分要付超重费。托运行李内不要存放货币等贵重物品。

2、登机前,机票应交航空公司查验。随机托运的行李要过磅,并将重量填到机票上。航空公司撕下由其承运段的一联后,并将机票与行李卡、登机卡一并交还乘客。购买联程机票的旅客,此时应检查一下机票副联,防止工作人员失误多撕副联,造成后面旅行不便。发现问题,及时交涉。乘客凭登机卡,有时与机票一并作为乘机凭证登机,凭行李卡到目的地机场领取行李。直接托运的行李,在换班机时,可到值机柜台问询一下,看行李是否转到换乘的班机上。

3、登机及在机舱内座位安排、行李物品放置、有关注意事项等与在国内乘机相同。

4、长途飞行,飞机上备有酒水、茶点、食品、早餐、正餐等,免费供应。

5、飞机中途着陆加油时,乘客一般下机休息。小件重要物品可随身携带,其他物品放在机上。离机时一般要发过境登机卡,旅客不得随意离开过境候机室,以免误机。

6、到达目的地前,飞机通常会广播当地地面天气情况,下机时可参照穿着。特别是去热带或寒带地区,注意增减衣服。换衣服应到盥洗间。

7、如遇气候问题,改降其他机场或滞留当地,不要慌张,一切由航空公司负责。

8、办完入境手续即可凭行李卡领取托运的行李。很多机场有行李传送带和手推车,有的机场使用手推车需付费。旅客自己取行李推出机场即可。

9、行李万一丢失,可找机场行李管理人员或所乘航班的航空公司协助寻找。一时找不到,可填写申报单交航空公司。如机场和航空公司确认行李已丢失,航空公司将照章赔偿。

10、飞机(火车、汽车、轮船)上的设备,不要随便触动,如各式各样的灭火装置,安全设施,紧急制动阀、钮等。确需使用时,应按航空服务人员的指导进行。

四、住酒店

1、住酒店要填写登记表并交验护照。入住时,店方会要求旅客预交押金或刷信用卡空白凭证作为保证。确定房间后即可入住。如为邀请访问且对方明确表示承担来访费用,应注意了解清楚对方招待的范围。一般来说国际长途、酒店内美容室以及洗衣费用由本人自付,届时在离店时统一结算。自费旅客应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支付。一般旅馆酒店的消费要比市场消费高出很多。刷信用卡作为保证的旅客不要忘记结帐时要回信用卡空白凭证。

2、国外酒店有的不供应开水,只供应饮料和冰块。有的酒店房间设有冰箱,摆有酒水和各种饮料,饮用要登记付费。有的酒店,酒水一拿出冰箱,便会自动记账。有的酒店房间里装有自动售各种饮料和食品的电钮,不要随便按动,否则即使没有食用,也会自动记账,需要付款。如要喝热茶、咖啡,可向服务员索要,但需付饮料费和服务小费。需要服务可在房间内打电话呼叫。

3、携带小型电烧保暖瓶或烧水壶时,最好选用功率为300瓦以下的电器。在房间内使用电器应注意安全。

4、进入房间应随手关门。不要只穿睡衣、拖鞋,更不要只穿背心、裤衩在走廊或酒店公共场所走动。

5酒店内一般不宜洗大件衣物,若洗少量小件衣物,可在卫生间晾干。

6、住房内要保持整洁,废纸、糖纸、果皮等物不要丢入马桶,可放在茶几上由服务员收拾,或自行扔进垃圾桶。抽烟者需注意安全,不要躺在床上吸烟,以免烧坏家具、地毯等旅馆物品。

7、有些酒店钥匙系有木牌或金属牌,以防客人遗失。每次离开房间,应锁上门带上钥匙,并将钥匙交服务台。有些酒店使用智能卡片开门,注意保管好卡片。

8、代表团同行人员的住房最好安排在一起或同一层,如无可能,个人应记住自己的房号,记住负责人团长、秘书翻译的房号,以便联系。

9、休息、睡觉时将门锁好,可挂上请勿打扰的牌子。有人敲门要问清楚再开门,以防坏人闯入。如到其他房间找人则应先轻轻敲门,不可高声喊叫,最好先打个电话联系。

10酒店大都设餐厅,用餐时间相对固定。初到旅馆要问清用餐时间和餐厅位置。

11、房间和卫生间内的设备如不会使用,可向服务人员问询。一般酒店卫生间用品都经过消毒,用纸条封上,使用时拉开纸条即可。有些酒店卫生间内除马桶外还设有一洗涤盆,不可在上面方便。浴池、马桶用后都应冲洗。卫生间内往往设有警铃,无事不要按动。

12酒店客房内的用品可随意使用,但不要拿走。如毛巾、浴巾、拖鞋、鞋拔子、肥皂、牙具、洗衣粉、去污粉、手纸、卫生纸和装这些物品的塑料袋,桌子上的烟缸、信封、信纸、笔以及室内的其它用品。许多旅馆不备拖鞋和牙膏、牙刷,请注意自备。

13、不要把物品、钱币、笔记本等放在枕头下面,以免离店时匆忙遗忘在酒店

五、一般常识

1外汇。人民币不要带出国(境)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有些国家有地区性通用货币。外出一般携带的外汇为各国银行都收购、兑换的货币,如美元、日元、欧元、港元等。在国(境)外兑换货币,往往在银行兑换比在其他地点兑换合算,在酒店前台兑换很不合算,但比较方便,基本24小时可兑换。

2时差。各地时间不一样,按地球表面经线划分为24个时区,每区占经线15°。各国的时间则按行政区域划分,规定本国的标准时间。由于世界各地时间不一,因此在安排旅行和活动时要考虑时差的变化,到达当地时,应将手表调整到当地时间。初次出国到欧洲或美洲的人会因时差而产生身体上的不适,因此应注意调节,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

3小费。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付小费的习惯,有的称服务费。但各国各地做法不一样,可向熟悉情况的咨询,收小费的比例差距较大。有的国家不收小费,可酌情赠小纪念品。

4厕所。西方的厕所一般注有W.C.TOILET,男厕画有男人样子或GENTLEMENMEN字样,女厕画女人的样子或LADIESWOMEN字样。机场、剧院、旅馆、车站等地方有厕所,其它地方很少,街上也不易见到。厕所往往设在较偏僻的地方或地下。有的公共厕所免费、有的收费。

5吸烟。国(境)外很多公共场所禁止吸烟。除剧场、商店、会议厅、教堂、博物馆不得吸烟外,现在很多国家也禁止在火车、轮船、巨型飞机上吸烟。请注意禁止吸烟标志。

6照相。有些国家规定某些禁区或某些地方禁止照相,一般设有明显的标志。一般在边境口岸、机场、博物馆、新产品展览、高技术生产线、古文物、私人住宅等禁止照相,也不能随便对着外国人照相。如确希望与外国人照相时,应事先征得对方同意。

7公园。在西方的街心花园、动植物园甚至大的庭院常有些野生动物如鸽子、松鼠、鸥、天鹅、候鸟等,不要抓捕和挑逗。

有花草树木的地方包括街道两旁私人宅院、街心花园、动植物园等,不要随便采花摘叶,攀登树木、践踏草坪。

8打电话。很多国家的公共场合备有公用电话间。打公用电话需要付费,应准备一定的硬币或电话磁卡(IC卡)。打电话前,先在电话间查看费用表。电话费用因地区不同,昼夜时间不同而有所区别。打电话时,先拿下电话机,有正常的蜂音时,可按规定将合适的硬币放入硬币槽中或插入电话卡,即可拨打所需号码。线路不通,挂上话筒,硬币或卡片自动退出。现在许多国家都售有国际电话卡,价格便宜。可向当地人员咨询具体情况。

9横过马路。不能随意乱串马路,必须要在有人行横道线和行人过街信号处横过马路,注意了解国外与我国不同的交通规则。因国外机动车行驶速度较快,只有在人行道绿灯时方可行走。去英联邦国家更应注意其靠左行驶(走)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六、对外社交礼节

每个人的言谈、举止、仪容、服饰往往反映其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精神面貌。在国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和民族。因此要掌握国际交往常识和社交礼节,注意对外形象。

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各有其特殊的风俗习惯和礼节,这些习惯若不注意,会使人误以为对他们的不尊重,因此要了解前往国家的特殊风俗。初到一个国家或初次参加活动,应多了解,多观察,不懂或不会做的事,可效仿他人。

(一)日常交往礼节

1、尊重各国风俗习惯,遵守社会公共道德。

2、遵守时间,不要失约。参加活动要按约定时间到达。不要过早,使主人因未准备好而难堪,也不要晚到。不守时是很失礼的。

3、尊重妇女,照顾老人和儿童,上下车辆和电梯及出入时应予礼让。

4、举止端庄,注意言行。不要用手指指人,不喧哗,不放声大笑,不在远距离大声喊人。走路不要勾肩搭背,脚步要轻,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不可慌张奔跑。无论站立或坐下,姿势都要端正,不要蹲在地上等车、等人。站立时,身子不要歪在墙上或柱子上,不要坐在椅子扶手上。坐下时腿不要乱跷、摇晃,更不要把腿搭到椅子扶手上或把裤管撩起,手不要搭到邻座的椅背上。

5、切勿随地吐痰。不乱扔烟蒂或其他废弃物品。

6、公共场合不可修指甲,剔牙齿,掏鼻孔,擤鼻涕,挖耳朵,挖眼屎,搓泥垢,搔痒,摇腿,脱鞋,伸懒腰,哼小调。打喷嚏、打呵欠应用手捂住嘴、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太大的声音。

7、参加活动前不要吃生蒜、生葱等味道大的食物,必要时,嚼一点茶叶可冲淡葱、蒜味。

()仪容、服饰

1、头发、胡须要经常修整。鼻毛、指甲应修短。

2、衣着要注意清洁、整齐,特别是衬衣和手帕,要经常换洗。衣服要熨平,皮鞋要擦亮。穿中山装应扣好风纪扣,参加正式活动穿西装应打领带。长袖衬衣要塞在裤内,袖口不要卷起。内衣裤和衬衣、女同志的袜套,不要露在外衣外面。衣裤纽扣应扣齐(男同志特别要注意裤扣是否扣上)。发现仪容不整,或需要脱衣服,应到盥洗室或其他适当场所整理或脱换。

3、出席正式活动一般穿正装。注意事先了解,做好准备。

4、参加活动进门后应把大衣、帽子、围巾、手套、雨衣、雨鞋脱下,送存衣处存放。存放前注意检查口袋里不要留有文件、笔记本和钱包等物品。

5、室内一般不要戴墨镜,即使在室外,遇有隆重仪式和迎送等礼节性场合,一般也不要戴墨镜。

()见面时的礼节

1、初次相识,一般由第三者介绍或自我介绍。为他人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不要贸然行事。应先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士介绍给女士,要把姓名、职务说清楚。介绍到具体人时应有礼貌地以手示意,不要用手指指人。自我介绍应先讲自己姓名身份,然后请教对方。在互相介绍时可互换名片。

2、一天中首次见面或一次活动中初遇,均应问好。对方主动问好,一定要相应回答。通常见面时互相握手,参加大型活动因人数众多,也可与主人握手后,同其他人点头致意。握手时,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可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注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遇有关宗教习惯不宜与妇女握手时,点头致意或右手放胸前致意。

3、参加外国人举行的活动,抵离时应主动与主人打招呼。

4、日常生活中,与熟悉的外国人见面,应互致问候,酌情寒暄,但不要问对方到什么地方去吃过饭没有等语。

()交谈时应注意的礼貌

1、社交场合交谈时要先弄清对方身份,以便自己谈话得体,有针对性。

2、对外接触谈话要自然、和蔼。对方发言时要注意倾听,不要左顾右盼,看手表等。

3、说话时不可用过多过大的手势。谈话声音不要过高,以对方能听清为宜,尤其注意不要溅出口沫。

4、不要谈疾病等不愉快的事情。一般不要询问对方履历、收入、财产和家庭情况。谈话时,要客气,有分寸,不要追问。不要询问妇女年龄,是否已婚等情况。

5、对外谈话要实事求是,自己不知道的事不要随便答复,无把握之事不要允诺,应言而有信。

6、三人以上在场,不要只谈两人知道的事,冷落其他人。

7、不要议论第三者的事情。不要交头接耳,讥笑他人,如所谈事情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寻找适当的时机再谈。

8、谈话时不要总自己讲,让别人有讲话机会。别人讲话,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别人话语。

9、对方讲话如未听清楚,可以再问一遍。发现对方对我方讲话有误解,应进一步解释。

10、社交场合应按本人身份主动交际,如他人在个别交谈,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谈话,应待别人谈完。有急事,则应先打招呼,表示歉意。

()宴请活动及应注意的礼貌

1、宴请形式

(1)宴请形式大致有:宴会、冷餐招待会、酒会、茶会等。各国风俗习惯不同,宴请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2)宴会通常分为正式宴会、便宴、工作餐等。

正式宴会,主人客人均按身份排位就坐。席间致词、祝酒等,主宾应准备好答谢词。

便宴则不排座位、不作正式讲话,较随便。

工作餐是边讨论问题边进餐。有工作早餐、工作午餐和工作晚餐。

(3)冷餐会一般在招待人数较多时举行。规格有高有低,按主、客人的身份和招待的菜肴而定。冷餐会一般在较大的场合举行,设餐台、酒台,食品通常较丰盛实惠。由客人自取餐具、自取食品。有的不设桌椅站立而食,有的设桌椅,自由入座就餐。酒水一般由招待员端送,也可自取。

(4)酒会,亦称鸡尾酒会,以各种饮料为主招待客人,并备有少量小吃,由招待员端送。也有将食品放在小桌或茶几上,一般用牙签进食。酒会便于客人自由自在活动和攀谈,一般在中午和傍晚举行,时间较短。客人到场退场的时间亦无严格要求。目前这种形式运用很广泛。

2、参加宴请应注意的礼貌

(1)接到正式宴会请柬,一般要尽早答复主人,以便对方安排席位。如不能出席一定要事先告知对方。

(2)出席宴请活动抵达时间迟早,逗留时间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对主人的尊重和对活动的重视。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当地习惯掌握好到场和告辞时间,迟到、早退、逗留时间过短均被视为失礼或有意冷落。出席宴会应正点或提前二、三分钟抵达。出席酒会可在规定开始时间后到达,身份高的略晚。通常情况下,出席宴请活动,一般客人在主宾到达前抵达,主宾退席后陆续告辞。确实有事需提前退席,应向主人道歉后离去。

(3)出席外国人举行的宴请应客随主便,听从主人安排。对宴会主人、宴会时间、地点要了解清楚,防止出错。进入宴会厅前应了解好自己的桌次和席位,不要随意乱坐。

(4)无论是作主人、陪客、宾客,都应普遍与同桌周围的人交谈,特别是自己左右邻座。不要只同自己人或一、二人谈话。邻座如不相识,可先自我介绍。

(5)隆重宴会,在主人或主宾致辞、敬酒时,暂停进餐,停止交谈,注意倾听。

(6)喝酒不要过量,可以敬酒,但不要劝酒。

(7)社交场合,无论天气如何炎热,不能当众解开纽扣,脱衣服。小型便宴,如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宾可脱下外衣套在椅背上。

(8)参加家庭宴会,应注意对方的风俗习惯,如习惯送花,可酌情购买少量鲜花赠给女主人,但不要送菊花和杜鹃花。也可酌情向主人赠送纪念品。

3、刀叉的使用与进餐

(1)西餐具为刀、叉、匙、盎、杯等,开餐前餐桌上均已摆好。面前放食盘、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盘上方放匙,再上方放酒杯,右起烈性酒杯或开胃酒杯、葡萄酒杯、啤酒杯或水杯。水杯中或盘中放有餐巾。面包盘在左上方。刀叉的数目相当于菜的道数,按上菜的顺序由外至里排列(有时刀叉不足则不讲究),每道菜吃完由招待员撤换盘子。西餐中喝烈性酒的不多,一般饮用果酒。

(2)席上的刀叉匙盘等餐具,使用时不要用餐巾去揩,以免引起主人的误会,以为餐具不洁净,如发现有不洁餐具可叫招待人员调换。席上不要玩杯盘刀叉,进餐时避免刀叉发出声音。不要手持刀叉比划着说活。

(3)用餐前先将餐巾打开,铺在膝上,餐后放在盘子右方。

(4)就餐用刀叉先用摆在最外边的一副,依次而用。右手持刀左手持叉。用刀将肉等食品切成小块,再用叉送到嘴里,不可用刀送食物入口,也不要用匙送汤以外的食品入口。各道菜吃完后,刀叉应合拢平行放在盘内,以示吃完,如八字摆开则表示未吃完。

(5)从公共菜盘、黄油盘中取食品均要用公用的餐具。

(6)吃东西要细嚼慢咽,要文雅,菜盘里不要一次盛得过多,如由招待员分菜,一次不要要求过多。吃东西应闭口咀嚼,尽量不要发出声音,口中有食物不要说话。喝汤应用匙由里往外舀起送入嘴,不要使劲啜,以免出声。

自己不能吃或不爱吃的菜肴,不要拒绝,可取少量放在盘内,并应表示:谢谢、够了。对不合口味的菜,不要吐舌头或做出其他难堪的表情。

汤、菜太热,不要用嘴吹,可待稍凉后再食用。

嘴里的鱼刺、骨头不要直接吐出,用餐巾掩着嘴用手(吃中餐也可用筷子)取出放到盘边。

吃剩的东西,用过的餐具,不要放在桌子上,应放在盘内。

剔牙要用手遮口。用过的牙签放在盘内。

餐桌远处的食品、物品不要伸手去取,可请邻座递送,如有招待员,应请招待员递送。

冷餐会、鸡尾酒会,招待员上菜不要挣抢去取,待送到自己面前再拿。周围的人未拿到第一份时,不要取第二份。不要长时间站在菜台旁边,取完就退开,以便让他人去取,自己需要时可再去拿。

(7)面包应掰成小块吃,不要整块咬,如抹黄油、果酱,亦应掰开后再抹。吃鸡、龙虾时可以用手撕着吃。有时服务员送上放有柠檬片或花瓣的小水盆,是用来洗手的,千万不要饮用。

(8)通常吃梨、苹果等,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六瓣,再用刀去皮、核,然后用手拿着食用。削皮时刀口朝内,从外往里削。吃香蕉用手剥皮,用刀切成块食用,吃柑用刀切成块,吃桔子可用手剥着吃。有时吃完水果服务员会为每人送半碗凉水,供洗手用。

(9)吃带有腥或怪味的食品,如鱼、虾、野味等配有柠檬块或片,可用手与叉挤压柠檬,使汁滴在食品上以去腥味。

(10)喝茶、咖啡,如愿加牛奶和糖,一般自取加入自己杯中,用小茶匙搅拌,搅后将茶匙放在小碟内,端起杯饮用,不要用匙舀,也不要拿起奶壶直接饮用。

()出席文艺晚会应注意的礼貌

在西方到大剧院看戏,是隆重、高雅的文娱活动,即使个人买票看戏,亦非常重视,服饰均按最隆重场合穿戴。

演出时,场内不得走动,迟到者只在幕间进场。

场内不得吸烟,更不能嗑瓜子,吃零食。

演出中保持肃静,不要谈话,不要咳嗽、打呵欠,更不要打瞌睡。演出过程中不要随意鼓掌,不要叫好。每个节目结束时报以掌声。即席翻译,声音要轻。

()关于称呼问题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称先生、女士、小姐(对女方已婚的称夫人,未婚的称小姐,不了解情况的也可称小姐)。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为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不同的国家情况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先生阁下主席先生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简称阁下。但美国、德国等则习惯称先生,不称阁下。

版权所有 :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 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地址 :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南华    电话 : 0751-6501683
备案号 : 粤ICP备11020318号      粤公网安备44020502000108号